從乾隆南巡看清朝國運:儀仗270人,五輅用民尉100人,極致奢華
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曆南巡,徐揚恭獻圖冊,得到皇帝的賞識並因此入官供奉,在如意館供職達26年之久。擅長人物、花鳥、樓閣,官至內閣中書。
乾隆是清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是能夠被康熙和雍正兩代堪稱明主的皇帝看中,併成為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執政時間最長的帝王,是康乾盛世的主要推動者。
1751年,乾隆走出天安門,滿面春風地開始了第一次南巡,之後在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共計六次南巡。
“六度南巡止,他年夢寐遊”。這是乾隆帝第六次下江南後寫下的詩句,表達了他對江南的無限眷戀之情。但六次巡遊,耗資無數,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也不斷受到後人的指責。
乾隆南巡顯示了大清王朝的太平盛世與繁榮。他在第一次南巡時寫了一首詩來描繪清朝的歌舞昇平。詩曰:才入江南半日程,漫瞰暖氣面前迎絲鞭不嫋東風軟,簷帽輕掀曉日明。千里徵人忘果烈,一時景物報芳榮。省方本欲知民事,疾苦更須諮老更。
這首詩的大意是:進入江南剛剛半日,朝陽送暖,東風無力。朕輕推頭頂上的帽子,但見春日明媚。南國融融春光使朕忘記了北方凜冽的寒風,而御道周圍花草繁茂,欣欣向榮,更令人陶醉。
視察水利是乾隆帝南巡中最成功的一個舉措,為百姓帶來不少益處,為江南水鄉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其大肆鋪張奢華,造成國庫枯竭,地方財政緊缺,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使國勢日益走向衰敗,這也是其當政期間受人非議最多的一件事
我們從乾隆南巡圖的畫面上,很清晰地看出,天安門兩側排列很長的儀仗隊伍。這個儀仗隊伍,在清朝典儀上,稱為鹵簿。
鹵簿儀仗是封建社會中皇權及等級制度的具體體現和象徵。根據《欽定大清會典》規定,朝會之日,鑾儀衛要在太和殿至天安門外寬廣的御道兩旁,陳設龐大的鹵簿和宮中樂器,氣氛肅穆,用來顯示一國之君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屆時,太和殿外正中,陳黃龍華蓋;太和殿的東西簷下,陳設拂塵、爐、盒、壺、盤、瓶、杌、椅等,即所謂金八件。刀、弓、矢、豹尾槍、殳、戟則放在丹陛東西兩側。九龍黃蓋、翠蓋、紫芝蓋、黃九龍傘、五色九龍傘和五色花傘,自丹陛三層,達於兩階。
靜鞭、仗馬列階下甬道東西兩側。紫赤方傘、長戟六、撒袋六、舞十、旗十、鞍馬十、鑼二、鼓二、畫角四、簫二、笙二、架鼓四、橫笛二、龍頭橫笛二、檀板二、大鼓二、小銅鉞四、小銅鑼二、大銅鑼四、雲鑼二、嗩吶四。儀仗人數共計二百七十人。
當皇帝從寢宮起駕,午門上的鐘、鼓齊鳴,鹵簿樂依次奏響,聲震九霄,場面宏大、壯觀。王公大臣、文武百官身著朝服,頂戴花翎,胸掛朝珠,從鹵簿隊伍中魚貫而過,進午門,過太和門,齊集太和殿前,按品級列位序立,在丹陛大樂聲中,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
午門外及天安門外陳設的五輅和寶象、朝象是皇帝鹵簿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所謂輅,就是帶棚子的大型轎車,介於轎和車之間,帶輪子。五輅,即玉輅、金輅、象輅、木輅、革輅,它們外形相似,只是大小、顏色和裝飾各不相同。
五輅均為木質,外漆硃紅,圓蓋,蓋分別飾以青、黃、紅、黑、銀各色,銜以不同質地的版四塊,金頂,簷三層,四柱繪以金龍,中設雲龍寶座。輅後分別立大旗兩面。玉輅、金輅用象拉之。象輅、木輅、革輅以馬拉之。
玉輅、金輅各用民尉44人,象輅用民尉34人,木輅、革輅各用民尉32人。五輅所用民尉,都由當差民人充任,如不足數,可從內務府閒散人員中取補。所用民尉皆身著紅緞袍,上繡黃鸝,雲紋緞帶,一個個威風凜凜。午門前陳列寶象五隻,大象披紅掛綵,綴以紅纓、流蘇、銅鈴,背馱琺琅寶瓶,取吉祥平安之意。
大象憨態可掬,經過有關人員的嚴格訓練頗通人意,尤為可愛,給肅穆、莊重的朝會儀式平添了一種歡樂、祥和的氣氛。清代鑾儀衛下,專門設有訓象所,負責大象的飼養、馴化諸事宜
皇帝出巡外地,鹵簿也要攜之前往,這時用騎駕鹵簿。有時,為了用起來方便,也將鹵簿長期存放在外省的某一地,以備不虞。
鹵簿最大的功效是“明制度,示等級”。清代皇室成員使用儀仗也有相應規定:皇太后、皇后、太皇太后所用稱儀駕,皇貴妃所用稱儀仗,妃、嬪所用稱彩仗,親王及以下王公、官員所用統稱儀衛。鹵簿作為清帝專用之物,他人斷不可擅用,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即使是皇子皇孫也要受到嚴厲的處罰。
康熙年間身為皇太子的胤初擅用皇帝鹵簿,為此,康熙帝召諭群臣曰:“前胤初為皇太子時,擅用儀仗等物,超越禮制,竟與朕所用相等。致胤極心性致移,行事悖亂。”最終罷黜了皇太子的封號。但有時,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和考慮,鹵簿也作為一種特殊的禮遇賞給有關人員,以示清帝對該人的重視。
乾隆時期是清代鼎盛時期,國家富強,國庫充實,宮廷舉行的慶典、筵宴,皇太后及乾隆皇帝本人的慶壽活動盛況空前,規模浩大,以繪畫記錄這一時的盛事,是乾隆宮廷中的畫家們的重大職責。此件作品即以畫冊的形式,分景點描繪了當時慶壽、筵宴、遊樂等舉國臚歡的盛大場面。
“萬國來朝”、“合璧聯珠”描繪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首領、使臣帶著各類奇珍異寶來朝賀,於紫禁城太和門外等候進貢的場景,作品有誇張渲染的成分,以顯示天朝大國的宏偉氣魄。“回人獻伎”描繪慶賀活動期間,西域少數民族的精彩歌舞和雜耍。“慈寧燕喜”準確真實地記錄了乾隆為其母后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所作的慶壽儀式,描繪了乾隆及皇后、嬪妃在慈寧宮行禮的場面。
“壽宇同遊”、“九老作朋”描繪在慶壽期間,優賞在京高壽的八旗官員及老民、老婦遊樂的場面。“釐延千梵”、“香林千衲”描繪在活動期間。在香山、萬壽寺等地的寺廟內舉行的各類禮佛、唱詠等佛事
此圖冊不同於《乾隆南巡圖卷》、《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卷》等長篇鉅製,而是從不同角度,集中描繪一個場面,共同表現“臚歡”盛況。作品描繪細膩,色彩絢麗繽紛,體現了皇家宏大的排場。
資訊來源:
《天安門舊影》解放軍出版社,閆樹軍,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