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為何被尊為戰國第五大將,卻不如白起等人聞名遐邇?

提到戰國時期的名將,許多人最熟悉的都是被稱作“戰國四大名將”的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他們四人之所以得此稱呼,主要是因為傳統啟蒙讀物《千字文》中的一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誠然,他們四人都擁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和顯赫的戰績,其中白起更是憑藉長平之戰中的表現獲得“人屠”、“殺神”等稱號。

當然,戰火紛飛的戰國時期並非只有上述四位優秀的將領,甚至嚴格來說這四人也不一定就是當時最傑出的四位名將。舉例來說,許多人都認為齊國名將匡章可以被稱為戰國時期第五大名將,他雖知名度遠遠不及婦孺皆知的白起、廉頗,但曾經率領聯軍攻破函谷關,讓變法後已經走向富強的秦國遭遇空前危機,實力絕對不容小覷。

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剛剛擊敗魏國,又幫助魏國化解楚國進攻的秦惠文王春風得意,於是不顧“遠交近攻”的戰爭規律借道韓、魏強行進犯齊國。得知秦軍來犯,齊威王任命匡章為將前去禦敵,這也是目前有據可查匡章的首次作戰記錄。領兵趕赴前線的匡章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不但沒有立刻與之拼殺,反而頻繁派出使者前去交涉。

見匡章舉動反常,軍中的斥候直接向齊威王彙報稱匡章有意投靠秦國,但斥候多次進言,齊威王都對匡章的忠誠深信不疑。果然如齊威王所料,匡章與秦軍交往只不過是為了獲取對方旗幟、標記的資訊。在對秦軍有所瞭解後,匡章暗中安排一部分軍隊偽裝成秦軍模樣混入其中,等到雙方正式交戰時這些士兵突然發難,與匡章率領的主力裡應外合取得了大勝。

根據《戰國策》記載,此戰過後“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而這都要歸功於匡章採取的“間諜”戰術。捷報傳回王宮,齊威王身邊的近臣都詢問大王為何知道匡章絕對不會背叛,齊威王便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原來,匡章的母親當年因為惹怒他的父親而被殺害並埋在馬廄之下,匡章當上將軍後,齊威王勉勵他得勝後便可以風風光光為母親改葬,但匡章卻以沒有得到父親允許為由拒絕改葬母親。試想,匡章都不願違逆已經去世的父親,又怎會背叛尚且在世的君主呢?

齊威王去世後齊宣王繼位,他對匡章依然頗為倚重。齊宣王六年(前314),齊宣王趁著北方燕國內亂,派出匡章率領大軍攻打燕國。據《資治通鑑》記載,由於當時燕國士兵毫無戰意,甚至連城門都不關,匡章輕輕鬆鬆便攻陷了燕國大片土地,並斬殺了燕王噲。然而,燕王噲死後趙武靈王護送公子職返回燕國即位,這便是日後派名將樂毅差點滅亡齊國的燕昭王。

說回匡章,齊宣王十九年(前301)齊、魏、韓三國聯合攻楚,齊國派出匡章為統帥,魏國派出大將犀武,韓國則派出了名將暴鳶。由於作戰發生在楚國境內,不願冒進的匡章先是率領聯軍與楚軍相持長達半年之久,直到充分了解地形和楚軍佈防情況才趁夜渡河向楚軍發動突襲。此戰當中,楚軍戰死兩萬餘人,主將唐昧也不幸戰死。

齊宣王死後齊湣王即位,出身齊國宗室的孟嘗君出任齊相。齊湣王三年(前298),孟嘗君說服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匡章出任聯軍統帥。隨著戰事進行,趙、宋兩國也加入聯軍,於是五國聯軍憑藉佔優的實力攻入了秦國的東方屏障函谷關,逼迫秦昭襄王主動求和,歸還了此前佔領魏國、韓國的土地。

在此之後,匡章便不見於史料記載,或許是年老不能繼續掌兵,又或許是不久後便去世了。值得一提的是,匡章銷聲匿跡後白起、樂毅相繼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一系列輝煌的戰績。相對應的,匡章死後齊國被樂毅率領的聯軍連下七十餘城差點滅亡,所幸田單為齊國續上了最後一口氣。

綜上所述,作為齊國在戰國中後期最為優秀的將領,匡章雖然如今知名度並不高,但在當時絕對堪稱風雲人物。從現存的史料記載看,匡章初次領兵作戰就面對剛剛取勝士氣正盛的秦軍,是依靠出人意料的間諜戰術贏得勝利。後來,他兩次作為聯軍統帥討伐楚國、秦國,最輝煌的戰績便是攻破函谷關逼迫秦昭襄王低頭。一種說法認為,如果不是孟嘗君同意與秦國議和,聯軍完全有機會直接攻入咸陽將秦國滅亡,從而徹底改寫歷史,如果真是這樣,或許齊國真的能夠一統天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