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是陰虛還是陽虛?記住這句話:陰虛枕頭潮、陽虛床不暖!
民間流傳有這樣一句諺語:“陰虛枕頭潮,陽虛床不暖”,相信估計很多人都沒聽說過,而我自認為很有些道理,所以就想用自己所學給大家講個明白!
先說“陰虛枕頭潮”!
它說的是陰虛者在睡覺時容易出現盜汗現象,導致枕頭都被浸溼了。中醫裡有“陽加於陰,謂之汗”的說法,我們體內的津液屬陰。
《醫略六書·內因門》有言:“盜汗屬陰虛,陰虛則陽必湊之,陽蒸陰分,津液越出,而為盜汗也。”
意思是說,睡覺時出汗,醒後卻無汗,中醫稱之為“盜汗”,是人體陰津虧虛、火熱內擾、體內津液外洩所導致,故有“陰虛則生內熱”的說法!
所謂“盜”,其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洩出來。
若身體缺少了陰津的滋潤,就會變得乾燥,就像沒有了水的大地會鬧出旱災,針對於人體,常表現有五心潮熱、盜汗、咽乾口燥,口渴不飲、心煩失眠、頭暈耳鳴、一看舌頭舌紅少苔等症狀。
再者,如果體內陰津不足,就會出現陰不制陽的情況,所以,陰虛的人常常呈現出一派熱象,會產生一些虛火,也喜歡出一些虛汗,特別是到晚上的時候,我們體表的衛氣就會不足,腠理就會鬆懈,汗就會不自在的流出來,而早上汗就沒了,起床後發現,被子和枕頭都是潮潮的,同時還會有五心煩熱,面色潮紅,口乾咽乾等症狀;應對方法可以因症酌服調理腎陰虛的“六味地黃丸”、“歸芍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左歸丸”、大補陰湯等。
平時的飲食也可以多吃點生地、百合、天冬、麥冬、玉竹、黃精、懷山藥、知母、銀耳、蓮藕、蜂蜜等養陰的食藥材,以輔助調理或緩解陰虛。
另外陰虛體質的人通常口渴喜飲,但一定遠離喝冷水和冰飲料等,儘量喝溫開水、衝雞蛋或米粥等,可以保證飲水充足。
另外可以泡一些有滋陰潤燥的飲品,如烏梅冰糖水、沙棘汁、雪梨蜂蜜水等。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盜汗並非一定就是陰虛,還可能與氣虛、血虛、血淤、甚至是陽虛等情況密切相關,切忌盲目購藥進補,必須要對症才能下藥。建議大家在選購藥品前最好先諮詢一下有經驗的中醫,更為穩妥些!
再說“陽虛床不暖”!
它說的是陽虛者在睡覺時被窩始終暖不起來。
傳統中醫認為,陽虛即指我們的身體的溫煦、振奮、推動、向上執行等作用減弱,從而表現出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無精打采等身體上一系列的“寒象”,另外還會出現胃部怕冷,一吃生冷食物就容易腹瀉,胃痛,而且對女性來說,陽虛體質的人更容易出現痛經、宮寒等問題。
《黃帝內經·素問》中雲:“陽虛則外寒,是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意思是說,當人體陽氣虧虛時,便不能溫煦皮膚,寒氣凝聚在體表,便會畏寒怕冷,“床不暖”即是陽虛畏寒的典型表現。
打個比方,體質陽虛的人,就相當於大地沒有太陽一樣,特別怕冷,而且總是暖不熱床,特別是秋冬天的時候,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床都是涼的。而且平時看起來特別沒有精神,還總是感覺腰膝痠軟的,小便特別頻繁,還總是大便不成型拉肚子,而且舌頭髮白胖大,顏色也比較淡。
著名作家梁實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一書中對女人陽虛的表現有一段既細緻又精彩的描述,令人拍案叫絕,回味無窮:有許多女人怕發胖而食無求飽,營養不足,再加上怕臃腫而衣裳單薄,到冬天瑟瑟打戰,襪薄如蟬翼,把小腿凍得作“漿米藕”色,兩隻腳放在被裡一夜也暖不過來,雙手捧熱水袋,從八月捧起,捧到明年五月,還不忍釋手。
而遇到陽虛這種情況,你可以酌選溫補脾腎的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桂附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
食物可以多吃羊肉、韭菜、小茴香、核桃、乾薑、生薑、花椒、胡椒、肉桂、生薑紅糖水等。
另外“動能生陽”,故陽虛體質之人可堅持加強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和各種舒緩舞蹈活動等,同時也可常曬太陽以強壯衛陽,尤其需要多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