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前中國沒有棉被,零下幾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麼熬過去的?

一到冬天人們便會將厚實的棉被棉衣拿出來保暖,小太陽和空調等新時代的科技產物也給冬季帶來了新的取暖方式。

現在人們都需要藉助科技產物取暖,那麼古人又是怎麼度過寒冬的呢?在宋朝之前還有沒有大規模引進棉花,人們甚至穿不上棉衣。

並且古代還出現過極低氣溫的自然災害,沒有這些取暖衣物的古人又是怎麼面對這種極低氣溫的自然災害呢?

古代貴族的取暖方式

在古代階級往往決定了生存方式,皇宮貴族和平頭老百姓之間的生存方式自然有著天差地別,這種區別在抵抗寒冬上也是有很多體現。

在宋朝之前棉花還沒有大規模引進,但皇家狩獵園和皇商手中有諸多動物皮毛,貴族們會構面這種由珍貴動物皮毛製成的衣物穿在身上,如狐裘、貂裘等,這些皮毛不僅保暖效能極佳,還象徵著身份和地位。

當然,這些皮草衣物在古代被視為奢侈品,只有富裕階層才能負擔得起。除了身上穿的皮草衣物之外,貴族們的住房在保暖上也有很多門道。

漢代皇宮中設有以花椒為材料的“椒房殿”,將花椒搗碎成泥,塗在牆壁上製成保溫層,再掛上壁毯,設火齊屏風,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鋪著毛毯,以此提高室內溫度。

這種獨特的建築方式不僅提供了良好的保暖效果,還賦予了宮殿一種神秘而奢華的氛圍。花椒的辛辣氣味被認為能夠驅寒保暖,同時其芳香的氣息也能淨化空氣,為皇室成員創造一個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

椒房殿不僅是一個取暖的場所,它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象徵意義。花椒在古代中國有著特殊的地位,被視為多子多福的象徵,因此椒房殿也隱含了對皇室後代繁衍的祈願。同時,椒房殿的奢華裝飾和精緻取暖裝置,也反映了漢代社會的繁榮和皇室權力的至高無上。

在更早的秦朝時期,貴族及皇宮內出現了“壁爐”和“火牆”等取暖設施。火牆透過在牆壁中砌成空心的“夾牆”,在牆內燒炭,使牆體升溫,從而為室內提供熱量。壁爐則透過燃燒木炭或炭火來提供熱量。

說了這麼多穿著和住房上的保暖方式自然少不了像“暖寶寶”一樣的手爐和足爐,手爐的起源至今仍然沒有確切考證。

有傳言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地便出現了手爐,也有傳言說是隋朝江都官員為了討好隋煬帝絞盡腦汁想出的新奇物件,但不管怎麼樣,手爐在古代也是貴族的一種象徵。

古代平民的取暖方式

平民家庭往往藉助火塘與火炕來驅寒保暖。火塘是在房屋中央挖出的小坑,四周以磚石堆砌,中間能生火,既能供暖,又可做飯。

火炕是北方常見的取暖方式,在炕下燃燒柴草或木炭,使炕面升溫,從而達到取暖目的,這種方式質樸且實用,極具地域特色。這兩種方式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溫暖,也是家庭活動的中心。

火塘,不單單是取暖與烹飪之所,更是家庭成員相聚之處。在漫長的冬夜,家庭成員會圍繞火塘而坐,分享故事、進行手工藝活動或簡單的休閒。

火塘的火焰不僅驅散了寒冷,也象徵著家庭的溫暖和團聚。在某些地區,火塘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義,被視為家族和社群的紐帶,是敬神和祭祀的重要場所。

火炕作為北方地區的傳統取暖方式,其設計巧妙地利用了熱力上升的原理,透過炕體的中空結構將熱量均勻分佈到整個房間。

火炕的建造和使用,體現了北方人民對寒冷氣候的適應和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在冬季,炕面的溫暖不僅是身體上的需求,也是心理上的慰藉,它為家庭提供了一個舒適的休息和睡眠環境。

隨著季節的變化,火塘和火炕的使用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在春秋季節,火塘可能僅用於烹飪,而在冬季則成為取暖的主要來源。火炕在非取暖季節可能用作日常的座位或儲存空間,到了冬季則重新點燃,為家庭帶來溫暖。

總的來說,火塘和火炕不僅是古代平民家庭取暖的基本設施,也是他們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們見證了古代人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和改造,以及對家庭和社群生活的重視。直到今天,這些傳統的取暖方式在一些地區仍然得以保留和傳承,成為連線過去與現在的文化橋樑。

唐宋時期,隨著造紙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用紙製成的衣物,稱為紙衣。紙衣由樹皮紙製成,具有一定的禦寒效果,尤其在宋代,紙衣成為官方濟貧的措施之一。

紙衣的製作過程中,會採用特殊的工藝來增強其禦寒效能。例如,根據《文房四譜·紙譜》的記載,造紙衣的方法之一是將紙用胡桃和乳香煮制或蒸制,使其更加柔軟和耐用。

這樣的處理不僅能夠提升紙衣的舒適度,還能增加其保暖效能。製作完成的紙衣,雖然不及棉衣溫暖,但在缺乏棉花和絲綢的年代,為貧苦百姓提供了一種較為經濟的禦寒選擇。

紙衣的使用在當時社會中也有一定的普及性。不僅貧苦百姓穿著紙衣,一些文人士大夫也對紙衣有所青睞。

紙衣以其潔白之姿、輕軟之態,契合了宋代文人對清雅的審美追求。其特質與文人的審美趣味相得益彰,盡顯宋代獨特的文化韻味。

陸游在其詩作《庵中雜書》中提到紙被“無聲白似雲”,顯示了紙衣在當時文人中的受歡迎程度。紙衣的流行,也反映了宋代社會文化的一種趨勢。

然而,紙衣的普及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由於紙衣的透氣性較差,長期穿著可能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人們在穿著紙衣的同時,也需要適當地穿著布衣,以保持身體的舒適和健康。

火盆是平民家庭中常見的取暖工具,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以此提供熱量。火盆簡單易得,是平民在冬季取暖的主要方式之一。

除了火盆之外,以粗糙的羊皮、狗皮或者麻布製作的褐衣也是古代平民家庭所不能缺少的保暖之外。

綜上所述,宋代之前的古代人透過多種方式來應對寒冬,從穿著、居住到飲食,都體現了古人在取暖方面的智慧和創造力。儘管這些方法與現代取暖方式相比效率較低,但在當時已經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古代中國沒有棉花的時候,靠什麼挺過寒冬?——廣東共青團2018-11-02 22:58

湯婆子與手爐——京報網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