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秦皇島第二個千年古縣—-玉田縣
玉田縣,隸屬河北省唐山市,在唐山市最西端,接天津市薊縣。京哈高速尚未開通之前,我去北京和省會石家莊開會辦事,汽車走102國道,玉田是必經之地,東西橫穿,縣城居中。在玉田,我還有三個高中同班同學,所以對於這塊人傑地靈之地,我也略知一二。
在過去的老唐山地區(基本是今唐山秦皇島兩市),玉田是第二個使用現名的古縣(公元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排名第一位的則是盧龍縣(秦皇島市,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比玉田縣早將近一百年。
春秋時期,玉田縣這裡稱無終子國。秦代,歸右北平郡無終縣地。兩漢,為無終、徐無縣地。北周,廢徐無縣併入無終縣地。隋初,仍為無終縣地,大業初無終縣改為漁陽縣。
上面這一段歷史沿革,一般讀者不必硬記,只要曉得它曾經歸屬無終、徐無這兩個縣就行了。只是無終、徐無這兩個古地名有些費解,今人難以理解其中的含義。我試解如下 ,望讀者指正。
關於無終:是哲學概念,用作了地名、山名。
無終為道家哲學中的概念,指沒有終止、沒有窮極。三國魏田疇隱居無終山,後人因以為隱逸之典。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無終國在今天津薊縣一帶。
無終山,其位置,一說在今河北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三國時期名士田疇隱居在無終山,《三國志·魏書·田疇傳》:“疇率宗人避難於無終山。”
田疇(169年或170年-214年或216年),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今河北省玉田縣)人,是東漢末年的隱士和學者。他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喜好讀書,擅長擊劍。
田疇早年曾擔任幽州牧劉虞的從事,並在初平二年(191年)受命前往長安呈送奏章,成功完成了使命。後來,劉虞被公孫瓚殺害,田疇回到故鄉,率領家族和隨從數百人隱居徐無山,致力於農耕和治理,幾年間吸引了五千多戶人家歸附。他制定了法律條文,興建學校,使得當地民風淳樸。此外,他還與烏桓、鮮卑等族保持良好的關係。
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時,田疇作為嚮導,引導曹軍穿越險峻地形,成功平定烏桓,因功被封為亭侯,但他堅決辭讓不受。曹操對他的貢獻非常讚賞,多次封賞,最終任命他為議郎。
關於徐無,我認為應該出自《莊子·雜篇·徐無鬼》。
徐無鬼是《莊子·徐無鬼》中開篇第一個人名(因此該篇以之為篇名。)
“鬼”與“畏”,本是同源字。聲音相近,可以通假。無鬼即無畏,徐無鬼即徐無畏(王國維先生首先提出)。無鬼/無畏,乃是春秋戰國時常見人名。取意類似於現代某人取名叫:王大膽,張小勇,如此之類。
《莊子.徐無鬼》中有許多真知酌見,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僅舉二例:
一、去人滋久,思人滋深。
離開故人越久,思念故人也就越深。
二、天地之養也一,登高不可以為長,居下不可以為短。
天地的養育一視同仁,身居高位不可自以為尊貴,身居地位不可自以為卑賤。
回過頭來,還是說玉田縣吧。
歷史到了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無終縣更名玉田縣。
為什麼取名玉田縣呢?這與一個傳說有關。它源自古代志怪小說《搜神記》中“陽伯雍無終山種石得玉”的故事。
《水經注·鮑丘水》引《搜神記》:“雍伯,洛陽人,至性篤孝。父母終歿,葬之於無終山。山高八十里,而上無水,雍伯置飲焉。有人就飲,與石一斗,令種之,玉生其田。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璧一雙。媒者致命,伯至玉田求得五雙,徐氏妻之,遂即家焉。……於種石處,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頃之地,名曰玉田,至今相傳雲。玉田之揭起於此矣。”
說的是個勵志故事:有個青年叫楊伯雍,是個洛陽人,很孝順,父母雙亡後葬在了無終山,家也搬到此地。由於山上沒有水,他就把水擔到山上,讓來往的人免費喝。三年後的一天,一個極度乾渴的旅人,得到楊伯雍送來的一瓢甘泉。這個人喝下後,送給楊伯雍一斗小石頭,讓他把石頭種在高處有石頭的地方,說會長出玉石來,並說他將會有個美好姻緣。楊伯雍將信將疑,像種莊稼一樣,在無終山上種了下去。他偶爾去探望,果然發現有玉長在了石縫中。
後來,他愛上了一個姓徐的女孩,試著去求婚。女孩笑著說他很狂妄,就戲弄他說,要他拿出一對白璧作聘禮。白璧是一種珍貴的玉石,潔白無瑕。楊伯雍想起了他多年前在無終山種下的石頭長出的玉,他就去無終山挖,竟然挖出來五對無暇的白璧。 姓徐的女孩看到這些白璧,大吃一驚。她終於同意嫁給楊伯雍。
皇上知道了這件事,就給楊伯雍封了官,並在楊伯雍種玉的地方劃出一頃地,邊長一丈,四角立了四根大石柱,起名叫做“玉田”。
古人種玉處。古人種玉處碑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玉田縣城北十華里的麻山頂山。碑通高2.16米、寬0.8米,上為二龍碑頭、下為 碑座、碑身陽面正中陰文五個大字“古人種玉處”,為萬曆廿八年知縣徐德昌立,乾隆三年四月縣令魏德茂續立。
玉田縣是遵化和豐潤的老大哥。
唐天寶元年至四年(742-745),在玉田縣東北90裡設買馬監,後以民聚從,劃出玉田縣為遵化縣。
金泰和年間(1201-1209年),劃出玉田縣之東境始建豐閏縣(明朝以後改為豐潤縣)。
所以,人們常常把這三個縣放在一起,稱作“豐玉遵”,除了地理上接近 ,也有其它內在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