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100年前,英國遊客拍下的清朝鄉村,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樣

文/萬物知識局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清王朝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它的故事也充滿了許多神秘的色彩,有人說清王朝是繁榮的,也有人說它們的蕭條、封建令人鄙夷,而這些爭議最後都在一張張真實的老照片中被徹底瓦解。

泥濘的土路,衣不蔽體的老百姓,即便是達官顯貴的家中也十分破敗,而這些都是清王朝的歷史痕跡,雖說那時候中國攝影技術並不發達,但也有許多外國遊客來到這裡,拍攝下了許多老照片,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那清朝到底是怎樣的面貌呢?

這張照片是由一名外國攝影師拍攝到的畫面,照片中祖孫二人正忙完地裡的活兒騎著騾子往家走,她的小孫女坐在竹筐中,那時候竹筐除了可以用來拉貨以外,另外最常見的一個用途就是揹小孩兒。

因為那時候人們只有農忙才能有收穫,才不至於餓肚子,因此哪怕是帶著孩子也必須要前往農地裡幹活,小孩兒就直接放在揹簍裡,背去地裡,一邊照看孩子一邊忙,而像照片中這家人還有騾子的都已經算是家境比較殷實的了。

一個英國女遊客來到中國,拍攝了許多珍貴罕見的老照片,而現如今我們看著這些照片,也能夠感受到清王朝統治下,百姓們的生活究竟是何模樣,照片中這名老者露著肚皮坐在田坎邊上,雖說看不出光影但透過老者的行為也能夠感受到那時的炎熱。

一般農忙結束以後,他們都會抽一袋煙,不僅是緩和勞累的身體,也是為了能夠得到短暫的歇息,如果田地莊稼種的多,有些人家還會專門留一個人在田裡看著,防止那些手腳不乾淨的人前來偷盜。

那時候糧食比身家性命都重要得多,從他身後已經秋收完以後留下的稻子來看,這個老者家中也非常富足,能夠有如此一片稻田,至少吃喝不用發愁,不過從老者如枯樹皮一樣的手來說,這份殷實也是來之不易的。

在那時候人們的生活從來都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千秋,並且由於清王朝的統治,百姓們的生活被分為了兩個等級,要麼吃穿不愁,要麼衣衫襤褸,而照片中這對父子很顯然就是後者,破敗的衣衫,髒亂的頭髮,兒子的目光望過來顯露出一絲無可奈何的淒涼。

而讓他們的生活更加拮据的是父親的殘疾,他的父親眼睛看不見,出門只能依靠兒子和木棍,這也間接導致了他們家中缺少了一個勞動力,加上兒子需要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原本就拮据的生活也只能眼看著它雪上加霜。

在紫禁城內,隨處可見的不是繁華熱鬧的商鋪,而是這樣蕭瑟又淒涼的景象,雖說街道兩旁也有商鋪,但是卻鮮少能夠看到生意紅火,那時候對於城市的規劃也並不是十分完善和看重,因此路邊也只有幾棵零零散散的小樹苗,這樣的綠化帶看上去也十分簡陋。

照片中這名婦女正帶著孩子跨過一個小溝渠,而這個延綿數公里深至數十公里的小溝渠就是清朝時期的排水溝,為了確保路面不會積水,因此才挖掘了這樣的排水溝,不過這樣的造型看上去也沒有任何美感可言。

道路雖然寬闊,但卻是土路,那時候有許多地方縣城都已經慢慢開始鋪設磚石路了,然而在紫禁城內卻還都是這樣的土路,一輛馬車呼嘯過,塵土激起數層高,如果遇到下雨天這樣的路面就更加難走,出趟門,鞋上衣服上都是泥。

在新疆喀什因為交通比較閉塞,加上距離京師幾千裡之外,這裡並沒有受到清王朝太多的剝削和統治,因此,那時候在偏遠的邊界地帶人們的生活反而比較自由和幸福,因為新疆冬日的天氣比較寒冷,因此照片中這對夫婦和孩子都穿著厚重的棉衣。

他們的生活一看也是比較富裕的,就連孩子還有單獨的小木車,夫婦的穿著也非常整潔,雖說有灰塵,但是並沒有破損,小孩兒的小木車在那時也是很罕見的,一般家庭都用不上,這樣的小木車不僅可以坐還能躺。

每當小孩困了以後,就躺下,母親拉著車前的繩子慢慢走,搖搖晃晃的孩子很快就能進入夢鄉,在這個小木車的頂部父母還貼心的搭了一個遮陽布,由此可見,小木車中的小孩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有多麼重要。

晚清時期,一名鄉村的婦女正挑著扁擔,幹著農活,而那時候由於婚姻包辦的緣故,許多夫妻之前實際上都有著血緣關係,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許多人的身材或者長相都和普通人有較大的差異,就好比照片中這個婦女。

她的身高並不高,在當時近親結婚生下的孩子來說,個子矮成為了一種通病,這名婦女挑著扁擔,正常的長度,在她的肩上卻顯得有些累贅,挑起的竹筐都快捱到地面了,而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她的腳。

纏足對於女性的禁錮是非常殘酷的,並且這樣的陋習也導致了女性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如果說嫁去高門顯貴日日有人伺候,生活也還算是得到了一絲平衡,而若是嫁到窮苦人家,即便是行動不便還是要幹著農活,可憐又可悲。

如果說看過黃沙遍地的鄉村,那麼在江南一帶這樣的水鄉生活也算是一種別樣的風貌了,在這些地區生活的孩子也會更加童真一些,因為他們除了讀書寫字以外,還能夠去河裡抓小魚小蝦,每到了荷花蓮蓬的季節,更是增添了許多樂趣。

而在清朝每個城市的氣候不同生活的方式和種植的農作物也就不同,像這樣的水鄉,大家就是靠水吃水,農作物也都是一些能夠在水裡生長的產物,比如藕、蓮蓬一類的,這樣綠玉蔥蔥的畫面,比起黃沙漫天來說的確展現出了江南水鄉的風景如畫。

在清朝,最常見的還有牌坊,即便是在城市內每隔一段距離都有不同名稱的牌坊,千年的文明,百年間的時光看著就恍如隔世,而這些照片在如今的我們看來除了蕭條還多了幾分寧靜,然而在那時來說,只代表著殘敗與落後。

清朝這些道路也鮮少會有專門的人來打理,因此在牌坊的周圍地上也全是肆意生長的雜草,有的因為長期的暴曬,已經逐漸枯萎了,遠處立於道路兩旁的石像,遠看就像是栩栩如生的百官站在路兩旁,恭候你的到來。

在清朝有幾個地區的女性是非常幸運的,其中就包括了兩廣地區和東北一帶等,生活在這裡的女子都是不用纏足的,她們都是天足,光從這一點來看,她們的生活就更加自由和愜意得多,不僅可以參加體力勞動,身體的比例看上去也更加協調。

照片中就是生活在晚清的南方女子,雖說是在偏遠的鄉村,但是她們的生活卻是無拘無束的,那時候鄉村都沒有保養品,因此女性看上去皮膚也比較黑,照片中的兩名女性正在農忙,渾身都是泥漿,手上也是黑泥。

不過她們的日常生活都是如此,只有幹活才能有飯吃,因此她們從不嬌縱自己,哪怕是髒活累活都能幹,年輕的這個姑娘仔細看她還懷著身孕,可即便如此農忙時期,她也一樣是要下地幹活的,自給自足在那時來說,也是一種嫻靜的幸福。

在清朝的最後幾年中,人心思變加上此時天災不斷,人們的生活也面臨著巨大的危機,而在此之前人們還是過得比較穩定的,照片中的人們正在收著麥子,頂著太陽,哪怕汗水不停地流淌,但至少心中還是十分甜蜜的。

但這樣的景象沒有維持多久,曾經收成頗豐的莊稼地因為天災變得顆粒無收,農民們的生活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整個清王朝都處於暴風雨來臨前的黑暗時刻,前路漫漫,曾經還沉浸在豐收喜悅中的人們,轉眼間就要承受著巨大的時代變遷。

清末的農村許多孩童都是這種模樣,照片中一個母親帶著自己的6個孩子,最小的孩子還是小嬰孩,而他們的生活可以用“民不聊生,不堪重負”來形容,清朝女子最中清譽,而照片中這位母親卻是衣不蔽體,看上去十分可憐。

而這些孩童面對國家的不作為,他們也只能感嘆生不逢時,生活在偏遠地區的農村,食不果腹已經是好的了,如果不幸再遇上天災,暴屍荒野也是極有可能的,因此那時候人們才會時常說一句話:“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在清朝風雨飄搖的時期,天災戰亂不斷,人們也是汲汲自危,對待前路的未知充滿了惶恐,紫禁城內都是一番蒼涼的景象,更別說那些不在天子腳下的小村落了,煎熬困苦的人們比比皆是,窮苦人想要擺脫困境也成為了一種痴心妄想。

如今我們生活在太平年代,生活水平也是直線上升,而越是這樣的我們更應該憶苦思甜,珍惜如今的時光,比起那些吃泥土過日的孩童來說,我們能夠安度時光已經是莫大的幸事了,前路漫漫,珍惜才能夠永久。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