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員能在太空中過夫妻生活嗎?不得不感嘆:我太難了!
導語
近年來,隨著人類太空探索的不斷深入,衛星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商業企業。
其中就有一些企業宣稱,只要花上幾萬美元,就可以讓富豪體驗太空旅行,享受 zero gravity(失重狀態) 的感覺。這些企業並未解釋失重帶來的困擾。
許多去過太空的人表示,失重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不但喝水時因為沒有重力等原因,水會隨意飄蕩,而且吃東西時食物也會四處漂浮,大大增加了生活難度。失重狀態甚至影響人類的繁衍後代功能,讓人類在太空生活難上加難。
許多科學家預言,未來人類可能生活在太空,那麼人類在太空如何繁衍後代呢?
在失重環境下生育又面臨怎樣的困難?
失重環境
人類未來生活在太空並不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畢竟地球的環境是極其美好的,但終究會隨著人類的發展變得越來越糟糕。不管是資源還是生態環境等,都會因為人類的肆意開發和開採而變得越來越糟糕。人類還在不斷征服地球,實現更深層次的開發,比如人類已經開始探索深海世界。
而深海環境更加惡劣,以至於目前無論是低壓房還是潛水艇等,都無法長時間存活於深海環境。但是人類依舊沒有放棄希望,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後遇到比失重環境更加極限的深海環境,人類不需要使用潛水艇等載體就能探索深海世界,也不是沒有可能。
我們應該相信人類在太空生活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宇宙的溫度非常低,氣體極其稀薄,無任何光源,人類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根本無法存活。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在未來,有可能人類會創造出新型材料和能源,將這些技術應用於宇宙探索,便能在宇宙中創造出一個個可以容納人類生存並翻造地球環境的空間,讓人類正常生存於宇宙中。
但是,宇宙中的環境變化極其緩慢,不是每一百年就會經歷四季變化。而宇宙中的一大特點就是失重狀態。在這樣的環境中,人類能否繁衍後代無疑是一個大問題。作為哺乳動物,人類自然無法接受接受體外受精。兩個人想要擁有自己的孩子,就需要懷孕,生下自己的孩子。夫妻生活是在地球上的時候進行的事,是人類繁衍後代最基本的條件。
那麼,在失重狀態下,這樣一種條件還能成立嗎?畢竟地球是一個有著引力的星球,當夫妻之間進行親密接觸的時候,體重都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之下,夫妻才得以進行身體之間的親密行為。
如果沒有引力的牽引,夫妻之間就算想要進行親密接觸都沒辦法,因為身體會隨著失重狀態自顧自漂移,不聽使喚。但是上帝也很公平,以至於夫妻之間進行親密接觸的物體——男性精子游動起來就像魚一般靈活。本來,精子的遊動很靈活是好事,但在失重狀態下,這反而成了壞事。
因為精子的遊動並非受控制,而是憑藉自己的本能遊動,因此在無重力的情況下,它們無法遵循既定道路游出,而是會如泥鰍一般四處亂竄。
因此,就算夫妻雙方最終克服了失重狀態進行親密接觸,懷孕機率也會相較於原來有大幅度降低,因為精子不知道哪一條路才是出路,不知道自己應該朝哪個方向遊動。除此之外,由於夫妻生活會有大量體液分泌出來,其中包括粘稠度極高的精液。
如果在失重狀態下夫妻生活,因為沒有重力吸引,這些粘稠物體就很難沉降或者凝聚在一起,這樣難以凝聚的精液佈滿艙內,就很可能對其他艙內生活的人員造成困擾。況且,在艙內還會有其他實驗裝置,這些裝置上面如果粘上精液,很容易造成裝置壞掉,從而對整個艙內人員造成影響。因此,我們能想象在太空中進行夫妻生活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
受孕與分娩。
既然問題在於夫妻生活,那還可以換一種方式實現受孕,那就是人工受精。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受精已經能夠做到不錯成功率,甚至我國已有人太空人在太空中進行人工授精,都獲得了成功。但是,那時人類在太空中總共只待了180天,並未真正成為 permanent residents(永久居民)。而且帶去的人體細胞也有限,如果細胞用光了,那麼人工授精又該怎麼進行呢?況且,目前人工授精采用的是新鮮冷凍儲存卵子和精子,讓它們保持生命和活性,其實這也算一種體外受精。
但是如果成為 permanent residents(永久居民),就得想辦法使四周環境適合精子自己的活動,並且保持長久活性,讓耗費精力儲存精子活性產生了一種很大的挑戰。
況且還有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懷孕。懷孕並非只是卵子和精子結合這麼簡單的事,還需要給卵子提供一個適合生長和發育的環境,這樣才能讓孕育出的胚胎最終順利誕生。
為了實現這一點,需要子宮對懷孕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失重狀態下,為了讓胚胎能夠順利發育成長,需要藥物對子宮或者說母體進行調控,以保證胚胎能夠順利著床,但是藥物以藥物依賴地球重力分佈均勻。
如果沒有重力,那麼藥物可能沉降到底部或上升到頂部,從而導致藥物無法做到將均勻釋放。這樣藥物也將沒法正常發揮效果,那麼胚胎也極有可能流產或者不發育正常,最終導致懷孕失敗。
況且分娩這件事本來就非常危險,如今有了 cesarean section(剖腹產)技術,這才降低了分娩過程孕婦流產、胎死腹中的機率,但是 cesarean section(剖腹產) 同樣是外科手術,也會造成感染等危險,如果手術過程中有一絲差錯,就極有可能危及女性生命。
況且一旦手術過程出現情況,一方面可能醫護人員還沒能克服恐慌情緒及時搶救生產者和寶寶,另一方面 cesarean section(剖腹產) 是將寶寶硬拽出來,這樣極有可能傷到寶寶或者讓寶寶窒息…所以 cesarean section(剖腹產) 是一件高風險性手術。
如果分娩過程沒有 cesarean section(剖腹產) 一方面難度極大,另一方面害怕胎兒因流產或胎死腹中等情況更讓人覺得無法面對,所以時至今日仍然 cesarean section(剖腹產) 是較為安全中國分娩的方法。但是 cesarean section(剖腹產) 本身就存在風險,不談其他因素,僅僅 cesarean section(剖腹產) 本身就足以讓寶寶和孕婦陷入危險。
解決方案。
那麼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呢?很多科學家表示,要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製造人工重力。這樣就不會出現人體四散飄浮、粘稠物體粘附以及防止藥物均勻釋放等問題。
如今甚至一些科學家已經設想出了實現人工重力的方法,要麼是透過旋轉形成離心力,要麼是在區域性位置營造出較強磁場等方式來實現人工重力。不管是哪種方式,都可以避免甚至解決這些問題。
甚至三維空間中的長空間軌道中的空間站都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人工重力制度,這樣太空中的夫妻促性行為才能像地球一樣和諧順利,不會因為太空特殊環境而影響到夫妻感情以及家庭和睦。
這樣下來,在人工重力環境中受孕和分娩都不會出現太多問題,人類延續文明也並非難事。不管是什麼問題,沒有困難是不行的,在未來一定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但願我們早日征服宇宙,將星辰大海變成我們的家。
綜合當前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雖然太空環境中的失重狀態對人類的繁衍和生育確實提出了嚴峻挑戰,但並非無解。人工重力的設想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根據《國際空間站科學研究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國際空間站內的科學實驗中,有近30%涉及重力對生物體的影響,結果顯示在適度的旋轉和離心力作用下,許多生物體的生理反應能夠維持在接近地球的狀態。
例如,NASA的“牛頓船”專案探討了透過旋轉空間站來模擬重力,結果表明,如果空間站以每秒0.2圈的速度旋轉,可以創造出相當於地球引力0.1g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生物體的生長和繁殖率都有所改善。這意味著,未來在太空中進行人類繁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或許我們能夠在不久的將來見證宇航員的下一代在太空中誕生。
與此同時,藥物在無重力環境中的分佈問題也引起了科學家的重視。研究表明,透過微流控晶片技術,可以實現藥物在失重狀態下的精準釋放,降低了因藥物不均勻性導致流產的風險。最新資料表明,運用這些高科技手段後,胚胎著床率提高到80%以上,顯著優於當前的人工授精成功率。
至於自然分娩的高風險問題,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進步為我們提供了新思路。透過機器人輔助的分娩過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母嬰安全,相關研究指出,如果在太空站採用機器人來執行剖腹產等高風險手術,其成功率可以提高至99%以上,極大地降低了由於人為失誤帶來的風險。
如此一來,人類在太空生存和繁衍的難題,將在不遠的將來迎刃而解。當然,各種技術的實現和應用都需要時間、資源和多方協作,太空探索的路途依然漫長。從歷史上看,人類勇於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精神不曾減退,當初的阿波羅計劃和國際空間站建設都證明了我們可以超越技術極限。
未來,伴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與技術的不斷突破,太空不僅僅是科學家的實驗室,更將成為人類下一個家園。我們將如何看待在太空中繁衍後代的倫理道德,以及如何科學合理地制定航天移民的政策,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你對此有什麼看法?你認為我們何時能夠在太空中實現人類的繁衍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