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重用過的5大漢臣,不僅善終且一個比一個厲害,他們都是誰?

說起清朝的康熙大帝,那可是響噹噹的一代明君,他文治武功樣樣精通,一手打造了“康乾盛世”的輝煌局面。

什麼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噶爾丹,這些都是他豐功偉績的最好證明。

但康熙的成功可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背後還有一群超級厲害的漢族大臣給他出謀劃策。

這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按理說應該更偏向於重用滿臣,可康熙偏偏不走尋常路,他慧眼識珠,重用了五位漢族大臣,個個都不得了,不僅能力一個比一個強,還都得享善終。

漢臣在清廷的崛起

大清朝剛入關那會兒,滿人和漢人之間的隔閡可是相當深的,就好比兩條平行線,看著近,實際上壓根兒碰不到一塊兒去。

順治皇帝雖然心胸寬廣,想著“滿漢一家親”,可惜他駕崩得早,留下“不分滿漢”的遺願也沒能真正實現。

而鰲拜那夥兒輔政大臣,更是直接開起了歷史的倒車,處處壓制漢族官員,搞得漢臣們在朝堂上是舉步維艱,憋屈得很。

這種“民族對立”的局面,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兒。大家夥兒心思都不齊,成天勾心鬥角,這國家還怎麼發展?

康熙皇帝可不是傻子,他心裡明鏡似的,尤其是經歷了鰲拜專權那檔子事兒後,康熙更是深刻地認識到,要想坐穩皇位,治理好國家,必須得打破滿漢之間的壁壘,大膽啟用漢族人才。

只有這樣,才能制衡朝中那些滿族權貴的勢力,鞏固自己的皇權。

於是在康熙的英明領導下,一批優秀的漢族官員,就像雨後春筍般,蹭蹭蹭地冒了出來,這其中,最耀眼的兩位,非張廷玉和張玉書莫屬,先來說說張廷玉。

這位可是個不折不扣的文曲星下凡,他的文筆,那叫一個華麗流暢,簡直就是妙筆生花。

更重要的是,他辦事能力也超強,無論康熙交代什麼任務,他都能完美地完成,從不出錯,康熙一高興,就把他留在自己身邊當起了“秘書”,專門負責起草聖旨什麼的。

皇帝的聖旨,那可是國家最重要的檔案,得寫得多好才能配得上皇帝的威嚴?

張廷玉的文筆,正好滿足了康熙的需求,當時滿漢文化正在融合,很多事情需要有人來“翻譯”,張廷玉恰好充當了這個“翻譯官”的角色。

完美地把皇帝的旨意轉化為優美流暢的聖旨,在滿漢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橋樑作用。

康熙二十年(1681年),張廷玉被提拔為翰林院侍講,正式開啟了他的開掛人生,此後,他一路高升,官至大學士,妥妥的位極人臣。

再來說說張玉書。這位和張廷玉的經歷不太一樣,他屬於“大器晚成”型的。

早年間張玉書的仕途並不順利,在翰林院編修這個職位上一待就是十二年,簡直就是坐了十二年的冷板凳,你說這擱誰身上能不著急?

可張玉書偏偏不慌不忙,他知道,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不,康熙親政後,立刻就發現了張玉書這塊“寶藏”。

康熙十八年(1679年),張玉書被提拔為侍講,終於熬出頭了,此後張玉書的仕途就像坐上了火箭,扶搖直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更是平步青雲,直接被授予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成為康熙朝的又一位漢族宰相。

漢臣的治國方略

康熙手底下的漢臣們,那可不是吃乾飯的,他們在政治上玩得轉,在經濟、軍事、水利這些方面,也個個是把好手,為大清朝的繁榮昌盛立下了汗馬功勞。

就拿陳廷敬來說吧,這位出身官宦世家,祖祖輩輩都是清官,那基因裡就刻著“兩袖清風”四個大字。

在康熙年間,他可是朝廷的經濟大拿,當時清朝的貨幣制度有點亂,陳廷敬就琢磨著怎麼改革,怎麼讓國家的錢袋子鼓起來。

他跑到鑄幣局,整天盯著那些工匠們鼓搗,發現鑄錢的流程太複雜,浪費了不少銅,於是他就提出了改進方案,簡化鑄幣流程。

這樣一下子就省下了不少材料,國家開支也跟著降了下來。除了搞經濟,陳廷敬還特別重視官吏制度改革。

他成天跟皇帝唸叨著要“廉政節儉”,別讓官員們貪汙腐敗,禍害百姓。他提出的這些理念,對清朝的政治清明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再說說靳輔,這位可是治水的大行家,康熙年間,黃河、淮河、運河三天兩頭就氾濫成災,老百姓苦不堪言。這水患就像個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爆發,搞得人心惶惶。

康熙一看這不行,趕緊派靳輔去治理。靳輔到了現場,仔細觀察,發現這些河流的問題在於各自為政,沒有統一規劃。

他就提出了一個“河道、運道一體化”的理念,簡單來說就是把這些河流當成一個整體來治理,別各管各的。

他還主持修建了很多引河,把洪水分流出去,有效地緩解了水患。靳輔的治河方略,那可是利在千秋的大工程,為後世治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在學習和借鑑他的智慧。

最後說說施琅,這位可是個武將出身,上陣殺敵那叫一個勇猛,他早年跟著鄭成功混,後來在李光地的推薦下,歸順了清朝。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兩年後,施琅率領清軍水師攻克澎湖,迫使鄭克塽投降,成功收復了臺灣。

這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完整,意義重大,施琅也因此被譽為康熙朝的又一位名將,名垂青史,

漢臣的道德風範

康熙慧眼識珠,選拔的漢臣不僅個個是人才,而且道德品質也沒得挑,他們為官清廉,一心為民,這高風亮節,可是被後世人一直稱讚至今,

就拿于成龍來說,是大齡入仕途的典型代表,四十歲才開始當官,這在古代可是相當晚了。

要知道很多人二十來歲就金榜題名,步入官場,可於成龍偏偏不著急,他一直潛心學習,積累經驗,等到四十歲,才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龍正式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為官清廉,體恤民情,走到哪兒都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在羅城當縣令的時候,當地匪患嚴重,治安混亂,老百姓苦不堪言。

于成龍到任後,二話不說,先跟老百姓同吃同住,深入瞭解情況。

他發現當地百姓生活貧困,許多人被迫落草為寇。於是他一方面大力打擊匪患,一方面積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很快就扭轉了當地的治安局面,讓老百姓過上了安穩日子。

後來于成龍升官了,去了福建當官,官越做越大,可他始終保持著廉潔的作風。

後來他在任上去世,享年76歲,他去世的時候,家裡窮得叮噹響,除了幾件破衣服和一些書籍,什麼值錢的東西都沒有。

這些漢臣的廉潔奉公,不僅贏得了老百姓的口碑,也為官場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當官不一定要貪汙腐敗,也可以兩袖清風,一心為民,

君臣相得,康熙的知人善任

康熙能成為一代明君,除了他本身的雄才大略,更重要的就是他那雙慧眼,能識別人才,並且懂得放權,讓這些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他對漢臣的信任和重用,那可不是一般的皇帝能做到的。

康熙和這些漢臣之間,那關係可不是一般的君臣關係,更像是知己,康熙欣賞他們的才華,也敬佩他們的品德。他給這些漢臣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大舞臺,讓他們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國家效力。

而這些漢臣們也個個都是忠心耿耿,兢兢業業地為大清王朝奉獻自己的全部精力,可以說是肝腦塗地,死而後已。

康熙用人,那叫一個恰到好處,他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安排最適合他們的崗位,讓他們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致。

結語

這些漢臣的崛起,離不開康熙皇帝的知人善任,他不搞“任人唯親”那一套,也不在乎你是滿人還是漢人,只要你有真本事,他就敢用你,這種胸懷和氣度,在古代帝王中也是相當少見的,也正是因為康熙的英明領導和這些漢臣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康乾盛世”的輝煌。

信源

澎湃新聞 2024-02-02 康熙的政治見習

You may also like...